第899章 泰山封禅
封禅大典结束后,李隆基在泰山脚下的行宫翻阅户部奏报。
绢帛库的账目显示,全国储粮达九千六百万石,铜钱储备超过三百万贯,银两储备两万万两,绢帛堆积如山,以至于有些仓库的梁柱因不堪重负而坍塌。
掌管财政的杨国忠(时为度支郎中)在奏折中写道:“关中粟米每斗十钱,洛阳绸缎每匹百五十文,百姓户均存粮可支三年。”
这份富庶,源于帝国精巧的朝贡体系。
李隆基想起武则天的话:“蛮夷之地,若强取则耗国力,若怀柔则获其利。”
如今大唐对藩属国的治理,正是这套思路的延续。
渤海国每年进贡貂皮三万张,朝廷则回赠丝绸与农具。
新罗送来人参与海豹皮,便能换回《礼记》与历法;日本使团带来硫磺与砂金,带走的却是《唐律疏议》与《金刚经》。
这种“厚往薄来”的策略,看似朝廷吃亏,实则以最小的成本维系了庞大的国际秩序——正如鸿胪寺卿所言:“一匹丝绸换十张貂皮,十卷经书换千斛粮食,此非交易,乃天朝上国之恩泽。”
国库的充盈,让朝廷有底气推行更宽松的政策。
开元二十三年正月,李隆基下诏减免全国租庸调,将地税从每亩二升降至一升半。
同时扩大常平仓的规模,在关中、河南、河北增设五十座粮仓,以备荒年。
这些举措让百姓安居乐业,据户部统计,开元二十三年全国户数达九百万,人口四千五百万,较开元初年增长近三成。
站在泰山之巅俯瞰云海时,李隆基忽然想起开元初年的艰难。
那时太平公主刚被赐死,朝堂上派系林立,关中甚至因旱灾出现人吃人的惨剧。
他宵衣旰食,任用姚崇、宋璟等贤相,推行括户、均田、整顿吏治等改革,才换来今日的盛世。
如今民间歌谣传唱“开元盛世胜贞观,远迈武周气象新”,连史官都在起居注中写道:“三代以降,未有如开元之盛者。”
但他也记得武则天的另一句话:“殖民之术,如执虎尾,力弱则为所噬。”
此刻的大唐虽强,但潜藏的危机已初露端倪。
募兵制虽提升了战斗力,却让边镇节度使手握重兵。
开放包容的风气,也让一些官员担忧“胡风太盛,坏我华风”。
就连国库的充盈,也引来皇子间对储位的觊觎。
只是这些隐忧,在封禅的荣光中显得如此微不足道。
当礼官高唱“礼成”的那一刻,李隆基对着苍天深深一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