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01章 一日杀三子
他刚从国子监的讲经堂赶来,手里还攥着未看完的《礼记》。
鄂王李瑶性子最烈,进门便高声道:“父皇急召,莫非又听信了小人谗言?”
光王李琚扯了扯二哥的衣袖,示意他看李隆基案上的奏折,那朱笔圈点的地方,正是他们三人的名字。
“小人谗言?”李隆基从龙椅上站起身,明黄的龙袍扫过案几,将一只玉制笔洗带落在地。
“那你们说说,为何东宫藏着‘郑伯克段’的祝文?为何鄂王府宴饮时敢讽喻周公?”
李瑛上前一步,袍角扫过地上的玉碎片:“父皇明鉴!那祝文是儿臣为母后祈福所用,抄录古籍不过是借典故表孝心。”
“至于鄂王府宴饮,不过是文人酬唱,断无讽喻之意!”
他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卷书,“这是儿臣近日批注的《贞观政要》,上面字字都是劝诫自己效仿先贤,若有二心,甘受天打雷劈!”
“先贤?”李隆基冷笑,“先贤可不会在父皇还康健时,就想着‘早定社稷’!”
他忽然提高声音,“去年曲江池畔的话,你敢说没说过?”
李瑶脸色涨红:“那是儿臣见关中大旱,劝太子提醒父皇体恤民情,何曾有半句觊觎皇位的话?定是有人断章取义!”
“断章取义?”
殿外传来李林甫的声音,他带着几名禁军走进来,身后跟着三个瑟瑟发抖的小吏,“这几位都是东宫旧人,他们亲眼听见太子说‘陛下近年耽于享乐,朝政废弛’,还说‘若长此以往,大唐危矣’!”
那三个小吏“噗通”跪倒,连声道:“是!小人亲耳听见!”
李琚看着那几张陌生的脸,忽然明白了——这是一场早已布好的局。
而且,幕后主使不一定是李林甫。
他转向李隆基,声音带着哭腔:“父皇!儿臣等自束发受教,从未有过不臣之心!您忘了?”
“开元十七年蝗灾,儿臣随您亲往田间,您说‘为君者当以苍生为念’,儿臣一刻不敢忘啊!”
“闭嘴!”李隆基被戳中痛处,指着殿门,“你们三个结党营私,非议朝政,证据确凿还敢狡辩!来人——”
禁军立刻上前按住三位王爷。
李瑛挣扎着回头,望着父亲鬓边的白发,忽然笑了,笑得眼泪直流:“开元初年,儿臣陪您在含元殿理政,您教儿臣‘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’,如今为了一个女子,您连亲生儿子都容不下,将来九泉之下,如何面对太宗皇帝?”
这话刺得李隆基心口剧痛。
他想起年轻时励精图治的自